新洲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 余文彩
【摘 要】本文以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作为论述对象,详尽阐述了语感训练的原则和要求,语感训练的基本程序,以及注重强化对名篇佳作理解性的阅读及途径,并强调语感训练要立足于生活,注重生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强化对语感现象和规则的研讨,还要让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学习的主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感;语感训练;语文素质;语言能力
本世纪初,经合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迄今为止,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界尚无科学精准的界定。但笔者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指向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其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让学生逐渐形成“学会学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的目的。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①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表现,最能体现语文智商。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语感能力强,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关联。换言之,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②
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感训练要把握三个结合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④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语感训练中“文道统一”即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课本或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
语感训练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要求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现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优美﹑壮丽的图景,同时又融入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鄙视的感情,真可谓“情随景移,情景交融”了。教学本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咏读,让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对画面的剖析,引导学生“入境”,学生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启动其灵性,领悟到作者那种“寄情山水以自娱”的不羁情怀。
3.语感训练与知识传授结合
语言知识教学,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词语、句式﹑修辞﹑论证方法等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如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人教版)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咏读增强语感过程中,可以对文中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进行重新排列词序,变为“让暴风雨猛烈地来吧!”﹑“让猛烈的暴风雨来吧!”。这三句使用的词语大致相同,只是排列顺序做了调整,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从词语顺序入手,逐步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二﹑语感训练要遵从一般程序
语感训练的程序是:粗知→悟意→品味→运用→提高
语感训练,是学生学习和领会课文语言材料使之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听﹑说﹑读﹑写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掌握这些语言材料和语言方法的过程。因此,在确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之后,还必须注意训练的程序。其原则是:要遵循学生学习和认识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和运用﹑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过程,还要做到教与学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可思考﹑可感知、可接受,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训练的效果。
因此,语感训练必须植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把阅读思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把阅读的理解过程和语感训练过程结合起来。阅读理解过程是:感知→理解→深究→巩固→品味→运用→提高。通过初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细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悟出有关语言文字的意思,为表达打下基础;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有关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方法;精读课文,进一步深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揣摩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为表达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凭借课文,试着运用语言文字,经过反复的表达和运用,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由“入格”到“出格,语感训练渐入佳境,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第8至第10自然段讲读时设计这样的程序:
(1)说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2)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事物的生长过程仿写三个句子。
这样由“扶”到“放”,举一反三,随着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把训练的要求和内容筑成台阶,形成坡度,通过严而有序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语感训练要注重名篇诵读
1.熟读成诵,是获取语言得有效策略
熟读成诵,终生受益,古之学者,推崇备至。“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强调熟读有助于理解。“勤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熟读有益于写作。熟读成诵,可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情味﹑气势在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记,进而形成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和优劣。诵读是感知文本的有效途径,是获取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运用的前提基础,更是提升技能﹑陶冶性情的有效策略。熟读成诵,功莫大焉。
2.熟读成诵,量变产生质变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引发质变。名篇佳作往往体现着思维的方式与过程,诵读过程就是典范语言语境的再现与再造的过程,是“量”的不断累积与演变,它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5的循环,使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增强。反复感受典范语言的情境必须蕴含着语感产生的契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如能对其加强诵读的指导,授之以节奏﹑重音﹑停顿﹑押韵等诵读知识,必然会提高其诵读的兴趣,促成其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动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和成一种语言直觉,直至形成强烈的语感。
3.语文教学中名篇诵读的训练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生诵读训练,使学生不断感知文字的优美,提高对文字的形象感﹑畅达感﹑情味感的感触力,从而领会文章的情味。吟咏诵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范读移情。鄂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适宜朗读训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春》、鲁彦的《听潮》等,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如能运用清晰的语言,熟稔的技巧和真切的情感来诠释文本,彰显文本的神情理趣,“步步为营”地将学生引入心领神会的境界,必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感受。
(2)导读入境。要使教师的范读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就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方法和技巧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以语调传情,读得节奏鲜明,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逼真传神的境界。如在朗读《沁园春·雪》时,让学生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与毛泽东一起登上白雪覆盖的万里长城,极目远望“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境界,让学生沉入意境中,去领略北国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并且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气息,从而达到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诗人感情的目的。
(3)“趣”读提能。朗读形式不拘一格,自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一个同学起来读,其他同学静静地听,然后纠正其错误;有准备地朗读,则使同学们惊叹不已,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分角色朗读,又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深感自己就在诗情画意之中;高声宏亮的期读,更能增强气势……语感是语言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它以“思”和“悟”为出发点,以“说”和“写”为归宿。当学生有了深刻的语感积淀后,就会在特定因素触发之下,把各种词汇和表达技巧娴熟的运用于语言表达中,达到语言运用的较高境界。
四、语感训练要关联生活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云:“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作为一种非言语实践,生活体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脱离生活体验,语感培养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苍白而无力,自然容易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感的培养最终还是要植根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学会揣摩和品味生活中各种语言现象,让学生成为语感实践的主体。当学生遇到课文中那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及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时,他们便能很自然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形成较为客观与准确的认知。像这样有意识且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语感培养定能收到实效。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应立足于语感教学,既要深挖教材,又要巧设学案,更要善于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还给学生感受的专利,给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留有余地,让他们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学习语言,品味语感。教师不仅自身要强化对语感现象和规则的研讨,而且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积极与语言学习相关联。长期坚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到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39页。
②王世堪:《中国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③④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⑥刘濯源:《赢在学习力》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
⑦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