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

菁菁校园学校文章

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0-10-21 13:32 栏目:学校文章 发布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 点击量:229 【公开】


【摘  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广大教师应从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走出信息化教学误区、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化信息化教学研究、合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等六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  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1715-05-06

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智能化、个性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并且初见端倪。而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关键在于培养信息素养高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笔者基于多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将从提高认识、补强理论、走出误区、积极投身实践、深化教改研究、合力打造团队等方面,探讨教师如何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决定了教师能否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调动各方资源,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以顺利跨越信息技术门槛,克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但总体上看,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国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1998年,《中国教育报》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2000年,陈至立部长提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六十条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12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规划”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20131025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提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3]2015年,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总之,教育信息化发展如火如荼,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均把信息化教学视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并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2004年,我国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与责任四个维度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2012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2014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规定中小学教师应在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达到相应标准。同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和践行者,通过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亲身实践和评价,组织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协同创新,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1]

(三)信息化教学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教学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第一,信息化教学是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生长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与教学创新越来越倚重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选项。世界范围内,从上至下、自下而上,决策者和教育者都在积极探索并呼唤新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方法。近年来,微课与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异军突起,正是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创新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以此为基础,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移动课堂、互动课堂等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有了扎实的课程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教学时空。第二,信息化教学提升了教师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能够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助力名师快速成长。国外的典型案例是微课达人萨尔曼.可汗,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师教育训练,却凭借数以千计的原创、免费、实用微课及免费教育网站“可汗学院”,实现了视频改造教育的目的,被誉为“网络教学先锋”,引领网络教育革命,被评为“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2]近年来,我国各地也涌现出大量引领当地信息化教学的名师。

总之,面对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平民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一波接一波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广大教师理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认真研究信息化教学,主动引领各学科(专业)的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二、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

信息化教学是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当前,广大教师在技术、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方面一直是个瓶颈问题。

(一)熟悉并且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

教师要精通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技术、实践方面下功夫外,还必须熟悉并且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经典的教学理论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认知冲突理论、首要教学原理(Richard. Myer)、学习金字塔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等。数字化学习理论则包括连通主义、新建构主义、多媒体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还有近年来伴随着微课、慕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而新兴的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理论。教师应明晰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理念、原则、模式、方法与途径、误区与对策,不断总结信息化教学相关经验与技巧。

(二)明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策略

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处于核心地位。教师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应从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管理和研究六个方面进行修炼。

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曾于2014年提出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十大策略,包括:提高认识,加大投入,走出误区;成立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建章立制,明确主体责任,注重政策引导;研制相关标准,建立常态机制;组建专家团队,加强指导、培训;培养领军人物,打造教学团队,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请进来、走出去,借鉴先进省市和名校名师经验,少走弯路;通过培训、教改立项、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和示范校建设,引领发展;建立平台,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创建QQ群、微信公众号、慕课等虚拟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实现共同发展。[3]这些策略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只是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切性调整。

(三)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的途径

理论修养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教师加强理论修养的途径除了通过脱产系统化学习提升学历学位以外,还包括经常性研读理论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参加短期培训或专家讲座、持续关注专家学者的博客(微博、个人主页)或微信公众号、参加慕课(MOOC)学习、教学实践反思、课题研究等各种途径。

第一,持续关注国内比较活跃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博客。例如,胡小勇(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xyhaoxingyun)、焦建利(教育技术学自留地,http://www.jiaojianli.com/)、郑小军(http://blog.sina.com.cn/gxsyzxj)、王竹立(http://blog.sina.com.cn/wzl63)、黎加厚(东行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nuli)、杨晓哲(教育技术EThttp://blog.sina.com.cn/worldet)等。笔者曾在自己的博客汇聚了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新浪博客及化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优秀教师的新浪博客。

第二,订阅国内比较活跃的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类微信公众号。例如,中国教育信息化(ictedu)、杨晓哲(et123et)、酷学习( Kuxuexi1)、第一教育(diyijiaoyu)、中国电化教育(iChinaET)、MOOC(微信号:openonline)、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cedictol)、教育技术资讯(ETNewsletter)、教育技术论文精选(lunwenfabu)、好课乐课(haokeleke)、E之家(aielncom)、一师一课(CN1s1k)、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xy-haoxingyun)、王珏微课设计与制作(wksjzz)、微课联盟(learnclub)、学堂在线(xuetangx)等微信公众号。

第三,选修信息化教学相关慕课。例如,“爱课程”推出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项目”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法、教你如何做MOOC、教师如何做研究、微课设计与制作、信息化领导力、改进合作学习、英语教学与互联网、走向深度的合作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走进项目学习、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游戏化教学法、“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课堂管理的方法与艺术、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智慧课堂教学、电子书包教学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自我监控。除了“爱课程”网,国内还有网易“云课堂”、超星、学堂在线、K12、果壳网等推出了大量值得广大教师选学的教师教育慕课(MOOC)。

三、走出信息化教学的种种误区

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领域存在种种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包括“无用论”“条件不成熟论”“工作繁重、抽不出时间”“干扰正常工作”“与其他工作冲突”“投入大、产出少”“等靠要”等误区。其中,“等”是指等别人先行一步,“靠”是指靠他人摸索出现成的模式、经验套用,“要”是指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还没有取得成绩就要相关待遇。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从“主引擎”、“国策”、“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升认识高度,自觉激发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成为信息化教学的弄潮儿。

第二方面,包括“误用、滥用、盲目追新、注重表演、过度包装、信息化秀、短期功利目的”等误区。其中,“误用”是指教师应用媒体和技术的对象、时机、场合、方式、方法、策略等不合理,造成低效、无效甚至副作用。“滥用”是指教师应用了本不需要的媒体和技术,结果造成资源浪费、教学成本高和学生认知负荷超载。“盲目追新”是指教师不分对象、时机、场合,盲目追捧新媒体新技术,结果样样都用不好。“注重表演、过度包装、信息化秀”是指教师不关注教学本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盲目追求外在效果或竞赛成绩,导致“竞赛型”(为竞赛而竞赛)、“高大上型”(过分注重外观包装、华而不实)、“烧钱型”(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高档演播室录制)大行其道,平民化、低门槛、实用型技术路线式微,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短期功利目的”是指教师为优质课、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评职称等驱动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被动地参与,[4]而非热爱教学、主动发展。为此,教师应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领悟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精髓,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注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第三方面,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误区、选题与创意误区、前端分析误区、教学目标误区、教学方法策略误区、教学过程误区、教学环境与资源误区、教学评价与反思误区共8大类、30点误区。例如,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陈旧,具体表现为:站在教师“教”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注入式、灌输式、授受式、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机械记忆、重知识轻能力等痕迹。教师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各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5]因此,设计者必须牢固树立学习者中心理念,站在学生“学”的立场,重视学情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必要时吸收学习者参与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例如学生主体、学生中心、问题中心、活动中心、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素质教育、德育渗透、养成教育,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注重方法引导、思维训练、能力提升等。[6]

第四,包括“简单模仿、机械套用、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等误区。教师要成为信息化教学的行家高手,必须经历“尝试—采用—适应—内化—创新”的多次超循环。[7]模仿、套用只是“尝试—采用”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继续经历“适应—内化—创新”高级阶段,完成自我超越和升华。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寻求平民化、低门槛的信息化教学解决方案,同时也要破除简单化思维,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实践),还是艺术,因此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合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深化信息化教学研究,如此才能走向教学创新和深度融合。

四、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具有多重新角色,包括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者、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者、网络化学习的示范者和个人知识管理的高手,等等。教师应围绕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开展实践活动。

第一,教师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备课),也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时代教师备课的新方式,其结果是得到一个高效、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方案。为了降低普通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门槛,提高设计效率和规范性,笔者设计了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包括基本信息、设计理念(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疑点、热点、关键点、障碍点、易错点、易混淆点、扩展点)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与设计、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法、评价量表)、教学反思(特色和不足)等模块。其中,教学过程可以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继续细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按照“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与生-生互动、设计意图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框架展开描述。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信息化教学方案,教师要独立或与人合作,开发相关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就是,依据前期备课完成的信息化教学方案,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获取网络教学资源,选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制作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录制微课视频,开发微课程、慕课,建设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库。随着开发工具的日益平民化、低门槛、人性化和智能化,教师既快又好地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已成为可能。

第三,教师要以信息化教学方案为蓝本,运用已有或原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构建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组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灵活应用量规量表、电子档案袋、电子作品集、网络问卷、QQ、微信、电子表格、在线测验、信息化评价系统等技术工具进行高效、客观、公正、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第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要熟悉网络学习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策略,指导学生善用网络学习环境及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网络化学习能力是当代人最需要着力培养并且贯穿始终、受益终身的核心能力之一。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路径包括搜索引擎、教育博客(微博)、数字图书馆和学术搜索、精品课程、网络文档搜索、网络公开课、TED演讲(视频分享网站)、数字故事(微课程)网站、百科和问答类网站、虚拟学习社区,[8]以及微信公众号、学习交流型QQ群和微信群、慕课(MOOC)、其他教育教学网站,等等。

第六,教师要增强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工具,进行卓有成效的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第七,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信息化教学大赛。公开课、优质课、信息化教学大赛不仅是教师观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是教师学以致用、检验研修成效、展示研修成果和结识专家、高手、同行的舞台。一些高水平的大赛比赛期间还举办专家报告会、展评优秀作品,赛后在大赛官网发布获奖作品、创建参赛教师QQ群,通过QQ群发布比赛消息、解答问题、交流经验、分享资源。

五、深化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走向纵深、创新和深度融合,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已经从口号、理念、运动、发展趋势逐步走向落地的实践行动。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已成为当今教师必备能力之一,关系到教师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否提高教学质量、能否转化为教研教改项目并且培育出优秀教学成果,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团队成长和学校发展。2014年,我国同时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与此相适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级各类学校也将同时开展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县)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成果奖是与社会科学成果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并列的政府奖项,是各类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评估、学科评估)、评选、晋升、考核、奖励的重量级依据。而信息化教学研究是教研教改项目(课题)的重要内容,其成果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者,就是在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明晰信息化教学误区、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信息化教学的一般理论、技术与自己从事的学科(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围绕本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研究如何在本学科(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等优势,建构本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原则、模式、方法、途径、误区、对策、经验、技巧和资源包。其中,资源包又包括工具、范例、模板、量表、教程等。当前,教师要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以及QQ、微信、云平台、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围绕以上研究内容申报教研教改项目(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有计划地培育教学成果,最后申报相应的教学成果奖。

教师可借助博客(微博)、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名师工作坊、慕课学习社区、培训研修网络空间等加强与专家学者、名师高手及合作者的互动交往,提升网络研修的成效。

六、合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

信息化教学是教学理论、教学艺术、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众多教学环节,以及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任务,仅凭过去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备课和工作方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想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给传统教学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变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出立体、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建构灵活多样、客观公正、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必须依托高效、互补、配合的信息化教学团队。学校应成立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长或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为执行机构,学校中层领导和各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成员,全面规划和管理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各种事务,重点打造本校的信息化教学专家团队、信息化教学管理团队、信息化教学名师团队、信息化教学开发团队和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团队。信息化教学需要这五类人群互补配合、协同创新。组建教学团队时,应注意老中青混搭,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志趣个性互补配合、优化和谐。以汇聚教学经验智慧、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创虚拟学习社区和实践共同体、共促师生发展为共同愿景,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和汇聚,打造学习型、成长型、复合型、互补型教学团队。

 

结语

本文以教师的视角,从提高信息化教学认识水平、加强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走出信息化教学误区、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化信息化教学研究、合力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等六个方面,为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基本的方法策略和参考借鉴。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角度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需要教师个人在以上六个方面加强修炼,还需要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形成四方联动和合力,综合运用多种策略,避免单打一、各行其是和相互拆台,力求收到良好效果。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通过成立领导机构、组建专家团队、培养领军人物、打造教学团队、落实主体、政策引导、建章立制、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教学,促进自身信息化专业的发展。[9]

参考文献

[1]郑小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新角色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0)4-6.

[2]郑小军.互联网时代微课名师典型个案萨尔曼•可汗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79):37-38

[3][9]郑小军,张霞.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评论,20141):63-65

[4]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1-6697.

[5]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4-5.

[6]郑小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见误区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32-36

[7]郑小军,杨满福,林雯,黄春燕.基于博客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7):100-103

[8]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3 wuhaneduy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167号   鄂ICP备13001992号-14
主办:武汉市教育局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027-86933528     联系邮箱:59252728@qq.com